#
生命是什么 : 埃尔温·薛定谔 9787541164293 (平装) - Malaysia's Online Bookstore"

生命是什么 : 埃尔温·薛定谔 9787541164293 (平装)

埃尔温·薛定谔
  • 161 Views
  • 0 Wislist
  • 0 Buy
Buy New:
RM25.50
Format:
ISBN-13:
9787541164293
Status:
Not Available
  • Free Delivery

    Orders over RM50 (only within Peninsular)


  • Secure Payment

    100% Secure payment


  • Money Back Guarantee

    If you did not get the book


  • Customer Support

    Within 1 business day


  • Cashback

    Earn 10 points (RM1) for every RM100 spent


  • Buyback

    Trade-in your used books now!(More info)


Print Length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r

Publication Date

29 November 1899

Dimensions

Weight

0.66 Kg

Synopsis dd-17.00-0-9787541164293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推荐阅读,写给每个人的科学通识书。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经典名著!跟随科学家的非凡视野,领略复杂且壮丽的生命景观。


  一本简明有趣的科普小书,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启蒙”!全文不足10万字,却带动了生物学研究的世纪大爆发!


  如果没有《生命是什么》,DNA双螺旋结构就不会被发现!


  全新翻译无删节,由生物学、物理学、哲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审校。


  完整收录《生命是什么》《心灵与物质》,特别放送《个人小传》,再现量子力学奠基人薛定谔的天才一生。


★内容简介★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玩猫狂人”薛定谔写给每个人的科学通识书。这本轻松而有趣的小书不到10万字,却是影响了整个世纪的“科学圣经”:


  ·首提“生命以负熵为食”的观点


  ·开启“生命即信息”的认知革命


  ·推动“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直接启发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薛定谔的兴趣从纯粹的物理学,转向了对生命与心灵问题的思索。为此,他进行了两场跨界演讲,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系列演讲——“生命是什么”,以及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演讲——“心灵与物质”。这两场演讲后来被整理出版成《生命是什么》一书。


  薛定谔的演讲震撼了学术界,号召并激励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投入生物学研究,包括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这场学科融合带来了20世纪生物学研究的爆发式成长,因此催生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生命是什么》是能让每个人都受益一生的科学启蒙经典之作。薛定谔的语言轻松、简洁、有趣,即使没有相关学科背景也能读懂。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奠基人之一,因提出举世闻名的波动力方程而荣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他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系列讲座中,阐述了对生命本质现象的思考,后来他将这些观点和论断整合,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书。这部小书是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科学著作之一,吸引了许多物理学家转投生物学,直接启发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并且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译者简介



  梁震宇,广东广州人,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与莱顿大学产业生态学理学硕士。嗜读书,爱写作,偶尔与古典乐同好排练演出。现居荷兰,主要从事笔译工作、跨文化交流与学术会议交替传译,兼职教授中文。



★★在线试读★★

  精句:


  我们可以把活细胞最重要的部分——染色体纤维(chromosome fibre)——恰当地称作非周期性晶体迄今为止,我们在物理学中的研究对象仅停留在周期性晶体上。对一位谦卑的物理学家来说,周期性晶体已经足够复杂和有趣了;它们构造出极为繁复迷人的物质结构,无生命的大自然凭借这样的结构使物理学家费尽心血、绞尽脑汁。然而与非周期性晶体比较起来,周期性晶体会顿时黯然失色,显得简单又乏味。


  达尔文的错误已经众所周知:他错误地把在最纯的种群中也会出现的微小而连续的偶然差异视为自然选择的材料——
而我们已经证明了这些差异是不会被遗传的。


  染色体的结构也能影响它们所预示的未来发育过程。它们既制定法则,也执行权力。换个比方,它们既是建筑师的蓝图,也是建造者的工艺。


  世间本没有好与坏,是思考分出了优劣。


  微乎其微的遗传物质却具有高度持久性。我们不得不“发明‘分子’的设定”,从而合理解释遗传物质如何得以免于走向无序。


  每个细胞中,只有包含一个或两个遗传密码副本的原子团扮演着“总指挥”的角色,在它率领下徐徐展开的事件堪称秩序的典范。信也好,不信也罢,极其微小却高度有序的原子团能够如此运作的情况都是史无前例的,我们还没有在生命物质以外的地方发现过。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在研究非生命物质时,从未目睹过必须如此解读的现象。


  智力进化的危险



  现在,我们又回到了本章开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人类还能否在生物学上继续进化?我相信,前面的论述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与之相关的观点。


  第一点是行为的生物学意义。行为本身虽然不能遗传,却能够顺应个体的天赋与周围环境,并在这些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做出调整。因此,行为能够显著加快进化的过程。在植物和较为低等的动物中,适当的行为方式是通过缓慢的自然选择过程,即通过不断试错来实现的;然而,人类这种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能够选择自己的行为。这个优势是不可估量的。人类有这样的弱点,繁殖速度缓慢且分布相对分散;同时,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为了避免生物学上的危险,人类会控制后代的数量,这更是进一步降低了物种繁衍的速度。但是,人类在智力上的优势或许能轻松弥补这个缺陷。


  第二点与第一点密切相关,主要针对于回答“人类还能否在生物学上继续进化”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推导出了完整的答案,即:这将取决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相信命中注定的事情无法改变而选择坐以待毙。如果我们想要某件事情发生,就必须采取行动,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事件的演进大体上也是如此;它们并非由命运之轮强加给我们,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的行为决定的。我们的生物学未来其实就是时空跨度很大的历史,所以,我们决不能认为人类的命运早已由自然法则决定,无可改变。假如有一种超级生物,看待人类就像人类看待鸟儿和蚂蚁一样,那在它们看来人类可能就是由命运操纵的;但对于人类自身而言,我们就是舞台上的主角,命运并不能做主。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狭义和广义的历史都是命中注定,由我们无法改变的规律与法则决定,原因是相当明显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仅仅是历史中的沧海一粟,除非他能广泛宣扬自己的观念,并说服众人也去这么做。



  那么,为了保障人类的生物学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在这里,我只谈谈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正处于最危急的时刻,就快要错过“通往完美之路”的最佳时机了。我在前面提到,自然选择是生物学进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若是完全除去自然选择,进化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发生倒退。援引朱利安·赫胥黎的话:“……退行性(丢失的)变异会导致器官的退化,当这个器官变得毫无用处时,自然选择也就不再作用于它,也不会让它维持在可用的水准之上。”



  当今社会,生产过程正日趋机械化和“无脑化”。我相信,这会使我们的智力器官普遍退化,造成严重的危害。手工活儿越来越被低估,在单调枯燥的流水线上,机灵与迟钝的工人越来越无差别化;这样一来,聪明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和敏锐的双眼又有何用?事实上,不够聪明的人在这种系统中会更加如鱼得水,因为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顺应沉闷的工作;他们可能会更轻易地获得稳定的生活,安居乐业,生儿育女。这很容易导致对才能与天赋的负面选择效应,后果严重。


ISBN:9787541164293

所属分类:图书>科普读物>生物世界>生


© Bookurve 2023 (Bookurve Sdn Bhd 1115754-A)
No. B2-01 (Ground Floor : Facing LRT), E-tiara service Apartment, Persiaran Kemajuan Subang, 47500 Subang Jaya, Selangor
####
English Section

Malay Section

Chinese Section
whatsapp